2024.11.18
這是一場延了多時校外教學,在這學期開始之前就規劃了要帶學生去坐火車,上回用同一張布條搭火車活動學長姊都已經畢業及實習,總想讓學生與自己多點共同的旅行回憶。連著來的颱風非常令人厭惡,上回有這麼不喜歡颱風排隊上門已經是2008年暑假了,只要是從事旅遊相關行業者,颱風總是不討喜。
辦戶外參訪最怕下雨,一早仍未集合志強里長就回報當地天候,「下雨了」,我趕緊在7點就通知學生要帶雨具,但是學生們為了準時到達集合點,很多人早已出門在路途;9點我們將上電車又回報「雨變大了」,其實我心都涼了一半,直到我們踏進瑞芳站時,迎接我們的就是溼漉漉的月台。
志強里長一到就先集合學生,拿出一箱輕便雨衣,每人一件無色透明的雨衣,讓穿得美美的學生不會因為穿雨衣變醜。沿途對於瑞芳當地建築、人文歷史、輕便鐵道及過往風華用風趣言語讓學生非常專心,拿起手機也是在記錄途經的一切。踏查中,志強里長一直在顧慮著隊伍的安全,找合適的站點與解說點,用專業音響設備讓所有人都可以聽得明白學得仔細;細雨中,我的心也在學生專注學習的眼神中穩定下來,近90分鐘的路程與導覽,學生們在學習心得回饋中都書寫了他們的豐富收獲。
這次委請研究所同班同學志強里長來擔任導覽老師,就是要請他在地豐富的人脈與導覽經驗可以加持在自己的學生身上,從規劃到執行進而在導覽活動中處處為我們設想,就可以感覺到專家出手的不一樣。這是一門導覽解說的微學分,只有用實踐行動的方式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導覽不只是書本上的考題,而是結合解說人員與在地資源的巧妙整合專業;當然有一群具學習心、好奇心又貼心的學生,也是這次課程活動圓滿的重要因素。
旅運系師生的城市鐵道小旅行循著劉銘傳巡撫的腳步,沿著1888年大稻埕鐵道遺址一路散步,途經1909年臺北工場、1919年鐵道部廳舍、八角樓及工程樓等,並走入了2020年完工成立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之中。 這是一場導覽課程的第二階段,在學生踏出校園用不同的視角搭乘鐵道與地方導覽連結學習之後,再帶著他們走進博物館體驗歷史與現代的交流模式,本來以為年輕學子只愛手機螢幕中的光鮮忘卻了城市中的一角存在著更精緻的紋理。實際上從學生的眼光及導覽中對應課堂教室曾帶過軌道概念的整合認同之間,很開心為這群學生開了一扇好奇心的窗。 我們師生面對著已矗立140年的北門前,讓同學自付50元的臺灣博物館入場費,希望這群新生的旅運人,可以藉由微學分的小小要求,嘗試了解城市、生活、空間、休閒、旅遊之間的關係,更期待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未來有機會帶著來訪外國友人推廣台灣時,有更為深入的底蘊來分享就座落於城市中、路途中的城市景觀,而且能邊走邊介紹著自我認同、引以為豪的台灣旅遊資源。